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没有专业经营生产资料的商店,农业生产所需的小农具由私营铁、木、竹工场作自产自销和杂货店兼营,较大的农具由农民到附近大镇购买。
1951年底,坛丘成立供销合作社后,开始组织各类物资。1961年,吴江县专业物资购销机构成立后。供销社和合作商店积极为农服务,开展“两条腿走路”的方针,对外采购计划外的生产资料,对内利用地方资源,做好调剂、加工并开展生产工具修补业务。1979年起,各类农用物资陆续放开,计划分配量逐年减少,除化肥、农药外,其他农用物资敞开供应。
一、肥药
(一)肥料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农村都用猪羊灰、河泥、大粪等天然肥料。新中国成立初,由供销社经营上海大粪,分配各乡到指定地点提货装运。后相继组织供应化肥、农药,肥药供应是供销社的两大主要任务。1957年,化肥供应数量较少,按作物面积实行计划分配。成立人民公社后,化肥、农药紧缺,供销社发动商业职工投入“双土”(土化肥、土农药)生产,弥补肥药之不足。1962年,坛丘公社推广种植双季稻,肥、药更加明显紧缺,供销社派员至苏州化工厂购氨水、上海药厂购药渣水,缓解供求矛盾。1969年,吴江县化肥厂投产,化肥销售逐年增多。经销化肥的品种由50年代的单氮肥,60年代的磷肥发展到氮、磷、钾多种元素的复合肥。
(二)农药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农民种田只施肥、不用药。新中国成立后,农村推广使用农药,主要是防治螟虫危害的六六六粉。1956年,推广使用农药223乳剂,1958年,使用农药甲基1605乳剂,之后相继使用晶体敌百虫、乐果、敌敌畏等农药。
1968年起,为了解决三麦、油菜的病虫害,供销社曾多次派员去外地采购农药。除保障供给农药外,供销社还从厂家组织到背式、单管喷雾器、喷粉机等施药设备,方便农户就近购买。
1974年起,苏化203乳剂、马拉松、多菌灵、井冈霉素等治虫防病药品相继进入市场。80年代,呋喃丹、甲铵磷、稻脚青、叶枯净等产品相继投放市场。
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农药需求量增大,供销社大力支持农业,对农业示范村、丰产方、种田大户首先满足供应农药的需求,而且在价格上给予优惠。
二、燃料
(一)煤
新中国成立初,坛丘无专业煤炭商店,生活用煤、商业用煤及铸造业用煤和农村养蚕用煤需到附近大镇(盛泽、震泽、平望)购买。坛丘供销社成立后经营煤炭业务。行业用煤由用煤单位按计划直接向县属基层单位进货,供销社按计划向煤球加工单位进货。起初用煤量较小,煤球敞开供应。60年代后期,因用煤户逐年增多,需求量大,供不应求,采取凭票、凭证供应,保障了居民的生活用煤。
80年代初期,国家计划分配数量虽有所增加,但由于乡、村企业发展迅速,煤炭供需矛盾突出,供销社为支援乡、村企业,满足居民生活用煤,开始向外组织计划外的物资,煤炭销售量逐年增加。80年代中后期,煤炭敞开供应。
(二)油
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,坛丘无专业部门供应汽油、柴油和农民、居民生活照明用的煤油(俗称洋油),镇上只有几家杂货店兼营煤油业务。坛丘供销社成立后,由于煤油货源紧缺,采取凭证供应。
70年代初期,农村开始使用拖拉机,水上运输使用挂桨机,柴油用量逐年增加,供销社把柴油、机油作为生产资料重点业务来经营。1978年后,由于农村工业的兴起,坛丘缫丝厂、坛丘公社丝织厂、坛丘染纱厂、坛丘轻纺机械厂、农具厂等单位的柴油需求量猛增。坛丘供销社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,在1980年征用坛丘大队第十七生产队(华洋桥南滩东侧)农田1.89亩建油库,主要经营柴油及机油。1988年,又征用新东村第一组(坛溪桥东岸烂溪边)土地4.017亩,建造油库及经营部。
1989年10月23日,坛丘机电站在坛丘村第九组征用土地2.02亩,建造油库及经营部。90年代初期,企事业单位相继购买汽车、卡车、发电设备及个人摩托车,用油量逐年增加。吴江县石油供应部门大量采购议价汽油和柴油,供应网点不断增加,实行多渠道进货,满足用户需要。1995年9月28日,坛丘第一个加油站在郎中村建成并开始营业,方便了附近用户。
三、机电设备
1958年前,坛丘无机电设备商店。自1958年坛丘地区通电后,坛丘供销社开始供应电线、机电设备零配件,但数量、品种极少。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,机电设备零配件逐年增多。
1973年12月,坛丘成立农机管理服务站(简称农兼站),供应电动脱粒机、水泵、抽水机、小型发电机、柴油机、拖拉机等机电设备。
1981年,坛丘农兼站更名为“坛丘农机站”。是年,全乡有手扶拖拉机204台,2448千瓦;插秧机1台,排灌机械98台,1131千瓦;农机具453部,农业机械总动力9630.1千瓦。
1997年,全镇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4台,小型拖拉机120台,联合收割机6台,农用水泵99台。1999年,大中型拖拉机增至45台,联合收割机增至17台,农用水泵增至114台。
四、建材
民国期间,坛丘建材行有俞秋补开的“俞隆盛”砖瓦行、潘圣塘木行,为民房建筑和修理供应建材。抗战期间建材行停业,抗战胜利后恢复数年,新中国成立后关闭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坛丘无建材商行,建房和修理需到附近大镇购买建材。1958年,坛丘公社在目莲桥东滩先后建土窑4只,60年代后,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建房、修理增多,建材当时纳入县计划分配供应。1962年,坛丘供销社竹材部和建材商店创办,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,向县专业公司争取计划外货源,派员向外地采购竹、木材。是时供求矛盾突出,生产队集体、下放知识青年、民间建房普遍用竹梢、杂木作材料,且要凭票供应。
70年代初期又在新东大队后房新建土窑3只。采取统一分配和以柴换砖瓦的供应方法,解决坛丘百姓民间和单位建房的需要。1976年12月,又在坛丘大队第九生产队(增湾头)建轮窑,才缓解供求矛盾。1985年后,建材敞开供应,转为自由买卖。